28载风雨路 雪域高原传尺素
9月13日,亚林的名字又登上了主流媒体中国青年网,让我们能够再次近距离感受亚林,细细聆听他的故事……
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海拔4000多米的乃堆拉山口,矗立着一座国际邮政厅,中国和印度两国往来的国际邮件都在这里交换,再运往目的地。
在藏语里,“乃堆拉”的意思是“风雪最大的地方”。这里夏季暴雨肆虐,冬季大雪纷飞,每年大雪封山达7个月之久。而就在这气候恶劣,交通也极为不便的地方,有一位常年在风雪邮路上奔波的行者,他就是现年52岁的西藏自治区亚东县邮政分公司藏族国际邮件交换员亚林。
每周两次,从亚东县出发,翻越39公里的山路达到海拔4540米的乃堆拉国际邮件交换站,完成邮件交接后再返还亚东——今年已经是亚林行走在这条风雪邮路上的第28个年头了。
年轻时候的亚林是乃堆拉养路段的一名修路工人。那个时候邮递员每上一次山要花两天时间,晚上就歇在半山腰,而他们歇息的地方正好在亚林所在道班的附近。
看到邮递员们不辞辛苦地爬上山来给边防官兵送报送信,亚林深受感动,也经常帮他们喂马、生火,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慢慢地,亚林越来越发觉自己对邮政这份工作的热爱,以及它的意义所在。1989年,亚林主动向邮局提出,要沿着乃堆拉线上邮政前辈的足迹继续走下去。
这一走,就是28年。
一个邮袋、两匹马,脚下是崎岖的山路,脸上是刺骨的寒风,有时候还会赶上齐腰的大雪——参加工作的前十几年间,这些就是陪伴在亚林的风雪邮路上的全部。
每周四、周日上午11点是中印双方固定的邮件交换时间。山路难行,亚林每次骑马上一次山需要花两天的时间。为了能够顺利赶去交换邮件,他每次都要提前一天出发。白日里走20多公里的山路,到了晚上就歇在半山腰,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又继续前行。
赶上雪大的时候,深厚的积雪使得山路难辨,马匹无法行走,他只得把马拴好,背上邮袋手脚并用地爬上山。由于看不清路,有时稍有不慎,就容易掉到山崖下面去。
在一次爬山的途中,一个巨大的冰块横亘在了亚林前进的路上。即使万分小心,他还是不慎扭到了脚,身体失去平衡,滑向三四米深的崖底。紧张之中,他本能地用手抓向山石,以减缓跌落的速度。等到了谷底,才发现手上、胳膊上被尖锐的山石和冰块划的全是血痕,甚至有几个手指甲都差点被刮掉。
“国际邮件交换不能耽误”,亚林顾不上休息,忍着疼痛继续艰难地往山上爬,最终按时到达了国际邮件交换站。
后来,随着邮件的不断增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提高,邮递员的交通工具从马匹换成了两轮摩托车、三轮摩托车,再到现在的小卡车。但始终不变的是亚林奔波往来的身影。
除了承担国际邮件交换的工作,亚林还要兼顾沿途广大官兵群众的邮件发放工作。
以前电话和手机没有兴起的时候,山上的人们通讯几乎只能靠信件。“那时候大家收到信就会特别高兴”,亚林回忆到,每当他到哨所派发信件的时候,官兵们都会兴高采烈地围过来喊“有没有我的信?有没有我的信?”,如果一旦收到了信就会迫不及待地打开来看,一遍又一遍地读着,开心得合不拢嘴。
由于当地边防战士常年驻守在山顶,很少有机会下山,亚林便义务承担起了为他们代购日常生活用品的工作。牙膏、牙刷、香烟……每次他都会把战士们需要的物品列成一张清单,等到下次上山的时候带上来。不仅如此,亚林还经常把自己家种的蔬菜、水果等带给战士们品尝。
而每次上山,战士们也总会关切地问亚林有没有吃饭,“要是我没有吃,他们就一定要拉我吃顿饭,让我吃饱了再去送件。”亚林说,多年相处下来,大家就像是家人一般亲切。
年复一年,山上的战士们换了一批又一批,而亚林却一干就是近30年。“以前他们叫我‘亚林’,现在都叫我‘亚林叔’,老了。”
雪地里常年的行走让亚林的眼睛出现了一些症状,关节炎、风湿等毛病也会时不时赶来“叨扰”。但这些却从未影响他每周两次准时的国际邮件交换和每天600多个邮政包裹的派送工作。
“既然选择了邮政这份工作,就要做到最好,尽自己最大可能去做好邮政服务”,亚林说,“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多久,但是只要组织上,只要这山上的官兵和群众还需要我,那我就会一直干下去,直到干不动的那天为止”。(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)
行走在风雪邮路上的亚林。
亚林(右)和印方国际邮件交换员在一起。
正在乃堆拉某哨所派发邮件的亚林。